對于一些日常用的物品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老一輩總結下來的“實用”這個詞很重要,設計的再花哨,用著不順手,幾次之后就只有束之高閣蒙灰的命運。
之前有個設計師朋友推薦了一本書叫《永恒如新的日常設計》,不同于以新奇吸引人眼球的內容,這本書的作者小林和人是一個生活雜貨鋪的店主,他喜歡針對不同用途而設計出適切的形狀和材質,并以高質量制作出來的生活用品,在前言中他引用了意大利知名藝術家莫納利的一段話:“我想要買的是再正常不過的煙斗,然后放入真的煙草,用看起來就是火柴的火柴點上,抽著煙斗樣的煙斗才有真正抽煙的感覺嘛!坐在長得像椅子的椅子上,在看起來像個茶幾的茶幾上擺個正常普通的杯子,然后再注入滿滿的咖啡好好享受。”
往往“長的像杯子”的設計不會因時間而變得老舊,像這樣以不變應萬變的簡約,反而在一片嘩眾取寵的物品中顯露出強烈的存在感。
這次中國(無錫)國際設計博覽會,潤思的展位可以用環(huán)保來形容,里面每一樣材料都是直接在廠里就地取材,卻又處處蘊含了心思。
我們的展位外觀是原祁紅出口木箱的放大版,我在朋友圈發(fā)了一張圖片,之前在老廠工作過的上海知青彭國維先生立馬給我發(fā)來了老木箱的制作方式:“在我記憶中,原祁紅包裝為規(guī)格60X60X60公分立方體,材質采用楓樹原木加工(從石臺縣山區(qū)采伐運廠),內襯包裝采用兩面牛皮紙中間夾鋁箔用漿糊粘合而成立方體(與外包木箱同規(guī)格),整個包裝箱加工工藝流程均由廠包裝車間從原木加工到成品木箱。”
在木箱外側,我們用墨汁刷上了以前的出口嘜頭,在審評樓有一間屋子,里面有很多,早期是鐵皮的,近年來用的是牛皮紙材質。祁紅作為商品,在過去外銷比重較大。出口祁紅的嘜頭上一般會標明茶葉的等級、出產(chǎn)年份、出口國家等,有一些在當時很有名出口量大的嘜頭,像1110、1254、1256、1076等,對一些老祁紅人印象深刻。當時潤思有一位專門制作嘜頭的老師傅,叫楊煥章,楊師傅寫的一手好看的毛筆字,制作嘜頭前要先把內容寫到鐵皮上,然后用鑿子一刀一刀地刻。雕刻好的嘜頭再由墨汁刷到木箱上,有著與印刷體不同的韻味,像老景德鎮(zhèn)瓷器下的落款,不是千篇一律的產(chǎn)物。
70年和79年出口留樣的樣品罐,當時為了防止貿(mào)易糾紛,標準樣是企業(yè)留一份,進出口公司留一份,外企留一份,所以標準樣的樣罐上有“安徽省貴池茶廠樣品標簽”、“上海市茶葉進出口公司”等標簽字樣。
1985年以前,茶企還沒有自主出口的權利,基本是由中國土畜產(chǎn)進出口公司統(tǒng)一出口,而且那時大家都沒什么品牌意識,祁紅出口的名稱說法也各不相同,有叫“中國紅茶”、“中華人民共和國產(chǎn)品”、“BLACKTEA”、“CHINABLACKTEA”、“ANHUIBLACKTEA”等,有個參觀的朋友指著展出紙盒上的“中華人民共和國產(chǎn)品”字樣說這個很牛。
像設計展這樣的專業(yè)展,來看展的一般都是行業(yè)人士居多,從之前的北京到無錫,很多到展位的設計師都表示了對老包裝的喜愛,由此可見,一個合適的包裝,經(jīng)得起時間的考驗。而我們參加設計展的目的,一方面也是希望能找到跟老廠契合的設計師,設計出獨屬于老廠的包裝和周邊產(chǎn)品。
設計周是一個新的視角,它讓我們跳出自身本來的圈子。我們的鄰居展位也是一家茶企,我在整個展館轉了轉,可能我們是唯二兩家茶企。鄰居今年創(chuàng)立,看了下他們的產(chǎn)品結構,大多為傳統(tǒng)包裝,但他們著重展示的一款新品包裝很新穎,從設計到材料視覺傳達目的明確,展位的呈現(xiàn)從視覺聽覺到味覺以及親身參與度,給人的體驗感很強,很受年輕人的喜歡。茶師也是個設計師,他對我們老廠也很有興趣,細細研究了我們的老包裝,約定好了有空一定要來走走。我想這應該就是參加展會的有意思之處,會結識一些不同行業(yè)的人,他們會從自身的角度帶來一些對老廠新的解讀。
英格德·拉曼說:“所謂今天的流行,明天即會被淘汰,因此我永遠致力于追求可以不證自明的設計,縱使這真的是十分困難之事。”確實很難,但我們仍在努力探索。